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 李笑来
小序
非常喜欢李宗盛的一首歌,《你像个孩子》。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工作是容易的,赚钱是困难的;
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
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
决定是容易的,可是等待是困难的……
你看,一切瞬间就可以做的都是容易的,甚至非常容易;与此同时,一切需要很久才能做好的都是困难的,异常困难。
1. 你把微信当做什么
微信从仅仅是一个“熟人之间使用的即时通信工具”到朋友圈,到微信公众号,到有了微信支付,到小程序,到视频号,到直播,到小商店。
微信吞噬了整个世界
在微信上,与交易有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完成,并且“无缝衔接”。广告发布、产品宣发、售前咨询、支付、售后服务……闭环。
甚至,连互联网圈、投资圈里的人经常用来描述微信的那个词——操作系统——也彻底不够用了。微信干脆是个完整的互联网——所有人都在上面的移动互联网——也就是说,先是互联网吞噬了整个世界,而后,微信吞噬了互联网。整个互联网几乎全都要搬到微信上了。
2.你应该把微信当作什么?
我们所在的世界,其实就那么几个方面而已:
政治
经济
娱乐
教育
情感
其他
真正想说的是:
微信吞噬了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都是由经济构成的;
微信是一个经济世界。
不管是否有人相信,不管是否有人喜欢,不管是否有人重视,都不重要;它就是它,一个本质上由经济提供支撑的世界。
你可以瞧不起或者瞧不上某个商人,但,你没有任何理由鄙视商业,鄙视所有商人——这才是关键。
这是个经济世界,这是个商业社会,请问,平民在商业社会里最现实最靠谱最常见的出路是什么?
做个商人,做好一个商人,做一个好商人。
不对吗?
总是有8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心理学上把这个叫作“乌比冈湖效应”),这不明显是因为有很多人高估了自己造成的吗?人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高估自己呢?另外一个心理学效应叫作“杜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能力不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李笑来的总结就是,“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
脑子要清楚一点,心态要健康一点:
我们就应该把微信理解为一个商业世界;
我们应该在这个商业世界里做个好商人。
换个更为简单直接的说法吧:
我们是平民,微信是我们的赚钱工具。
3.微信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微信给你——不仅给你,事实上是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了一个竟然是免费的却又可以长期打造、长期积累的“屏幕”(或者准确地讲,“广告屏幕”)。——那就是你每天可能看,也每天可能发的朋友圈。
视频号的展露,不再局限于你的微信通讯录好友,微信将根据你的内容质量、观众的反馈,将其不断地对外扩展传播,从你的一度人脉推荐到二度人脉、三度人脉……甚至六度人脉。若是真的被推荐到六度人脉,理论上来看,你的内容已经“触达了整个世界”。
如果你意识到了微信已然吞噬了整个世界,微信就是互联网本网;与此同时,你也意识到了微信就是个经济世界,是个商业平台,那么,我猜: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微信为你提供的这些“屏幕”的长期商业价值。
让我们回头整理一下:
朋友圈>平面媒体
视频号>微型电视台
直播号>电视购物栏目
在普通人眼里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在他们眼里,不仅有价值,甚至还有长期价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为什么竟然更有效啊?因为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必然反复经历“开眼”,即,所谓的“长见识”。
4.我们自己最缺的是什么?
微信是整个互联网,微信互联网是个商业环境,在微信里做什么最划算?——经商
经商最需要什么:机会、本钱
但是,机会并不见得是必要的。
首先呢,机会这东西要放到有本事的人手里才真正有用;可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愁没机会。
——这才是真相。
没有本钱就不能经商了吗?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真正好的生意,有很多都是无本的,或者说接近于无本的。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从“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升级到“同一份时间可以重复出售很多次”。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生存,经商好像是最佳选择之一,没能成为一个好商人,到底是因为缺了什么?
两个字:能力。四个字:商业能力。
有一个重要的、最为基础的点:
识别长期价值的能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认真问自己,并且还要真诚回答自己,哪怕就这么一句:
这事儿值得做很久吗?
从 “这事儿能做很久吗?”到“做很久真的值吗?”到“我应该付出的是什么?”推导出:
公平交易
信誉这个东西里所蕴含的甚至可以被称为无价的长期价值,那价值真的比自己的性命更大,并且还要大很多,为其舍命,才是公平的啊
珍惜信誉
识别公平交易的长期价值因为这是最重要的能力,这是最底层的能力,没有它,你就干脆不要经商了,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5.为什么要格外重视视频号?
微信有另外一个“杀手锏”,或者也可以称为“护城河”的东西:
微信支付。
除了微信之外,你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其他应用可以做到全方位的全覆盖了:
用户全覆盖
社交全覆盖
内容品类全覆盖
交易环节全覆盖
微博顶多是个“完整的广告生态环境”,而微信却干脆是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环境”导致
更为重要的是,“在微博上有一百万粉丝”和“在微信视频号上有一百万粉丝”最终相差可能至少十万八千里,或者十万八千倍。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这很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里所能遇到的最后一次互联网流量瓜分机会
6.为什么总是要更重视选择?
在大趋势面前,人们最常犯的,也是最大的错误,就是: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趋势可以为自己服务。
趋势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用来驾驭的,从来都应该是顺应的。——多简单且明了的道理啊!又,既然已经顺应了趋势,为什么不去选最大最好的方向呢?
这是素人的机会
选择最重要——选择比什么都更重要。然而,尽管选择如此重要,可人们总是忽视它的作用,要么不选,要么假选,当然,最可惜的是,你也看到了,虽然真的选了却竟然选错了!
7.最基本的决策方法是什么?
三个商业能力的根基:
长期价值
公平交易
决策能力
一个思考方式: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的意思是说,你要仔细琢磨这个事儿、这个方向做很久之后的最终结果是什么,那个结果是你想要的吗?那个结果值得你长期付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要从那个终局倒过来往回想:为了这样的结果,我应该怎么做?一步一步倒推到现在,然后,你就知道你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决策了。
你是商人,你要做的终归是交易,所以,你要想,你所选择的那个方向,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交易呢?这个品类的商品交易额大吗?有多大?相比来看是最大的吗?这种交易会持续吗?交易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吗?……
在可预见的未来,你要么卖货要么卖课——这是目前以及未来三五年里能够看到的最基本的变现思路。
去找找看那些点赞量高、转发量大、可能关注数非常多的内容或者视频号,做一个表格,开始注意记录并持续分析:用你的能力去思考,在半年后、一年后甚至两年后,这些账号分别有怎样的变现可能?能卖货?不能卖货?能卖课?不能卖课?能卖的话(可行),能卖得很多吗?能长期卖吗(可持续)?能越卖越多吗(可增长)?
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记录,而后进行总结,之后再次重复……
如此这般,你就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很火的内容”,或者“很红的账号”,事实上不见得是有商业价值的!记住我的话:流量是流量,变现是变现,它们俩常常并不是一回事儿。
广告收入是平台要赚的。所以,暂时就算了吧,平民就应该赚平民能赚的钱。
在微信这个商业生态里,商品品类若是按成交额排名的话,目前大概是这样的(未来当然会有所变化):
1.母婴
2.食品
3.美妆
4.服装
5.珠宝
6.医美……
从现在开始,你要拼命琢磨的是,根据你所选择的品类:
我要学习怎样的专业知识?
我要搭建怎样的专业人脉?
我要如何才能更多地覆盖目标群体?
我要提供怎样的内容才是对客户有益的、有价值的?
我要重点从哪方面建立我的信誉和客户对我的信任?
大方向选定了之后如何在其细分领域中有效地选择商品?
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是我的主攻?
又,都有什么可以当作辅攻?……
8.问问自己真的适合卖课吗?
在微信互联网这个生态之中,现在能卖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
实物商品
虚拟商品
那么,虚拟商品除了服务之外,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课程”;在微信视频号上最先变现的,肯定是卖课
难道说我们就不能卖课了吗?答案是,能!当然能!——只不过,要卖真正有价值的课。
其次,真正有价值的课,应该是不掺水的。更为重要的是,请务必不要混淆教育和教练这两个概念。真正应该花很长时间做的,根本不是教育,应该是教练才对。两个小时把要点说清楚,这是所谓的“教育”。然后呢?然后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儿了。他们要有信心,知道自己肯定能够学会(这时候需要教练不断做心理辅导);他们要有耐心,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这时候需要教练在关键点上说那么一句两句,在关键步骤上有那么一下两下的物理指导)。
学生真正需要的,更需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课程”,而是一个“社区”
在校园里,有很多远比“课程”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的东西。比如,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但一点都不觉得苦反倒乐在其中的人,也有一些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自己的老师。
所以,如果你就想卖课,那么,来自李笑来的建议很简单:微课+大社群
9.不能卖货也不能卖课咋办?
对所有平民长期有效的策略:做本地内容
做本地内容
展开讲也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你把自己想象成本地的一个电台、电视台或者其他的什么媒体,而后专注于为本地居民提供你能提供的足够优质的服务。
所有成功的好商人都是真正的公仆——这与大众的普遍理解刚好相反。成功的好商人也许的确看起来像是领导者,但,其实他们更为重要、更为核心、更为本质的角色,是优质服务提供者。他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好商品或服务,他们也为追随他们的人们提供超乎寻常的好服务:提供机会、提供培训、提供更多更靠谱的上升通道……
做服务提供者就不一样了——没有人可以打倒你。
一旦我们把自己定位成“真正的服务者”,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压根不畏惧任何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策略使得每个平民都有很多的可以掌握的空间。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所居住的本地,哪怕有一百个像你一样愿意努力的服务提供者,也可能完全不够用啊!另外,它只是一个区域上“退而求其次”原则的应用而已啊!在本地这个范围之下,你依然有很多很多的选择,不是吗?
你可以做本地最好的餐饮大号,你可以做本地最好的导购大号,你可以做本地最好的游玩账号,你可以做本地最好的母婴账号,你可以做本地最好的家具大号、地产大号……甚至,如果你做得不错的话,你就能很容易地联合若干个本地大号共同合作!——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
10.连本地内容都做不好咋办?
商业能力是完全独立于传统教育体系之外的——弄不好,读书读多了反倒有可能被剥夺了商业能力的成长呢!
向上总是竞争越来越惨烈的;向下总有越来越开阔的空间。
如果我竟然连本地内容(地区号)都做不好的话,那么,我就做个“小区号”算了!
让我们花两分钟时间学习一个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然后,你就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这个概念叫——等等!开始计时!120秒!倒计时!——客户终生价值(Customer LifetimeValue,简称CLV):
所谓“客户终生价值”就是指你在一个购买你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客户身上一辈子能赚到的利润。一分钟过去了,再用一分钟把这句话反复朗读若干遍吧!
对“客户终生价值”(CLV)这个概念的深入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你要问:客户数量是不是有天花板存在?这个商品或者服务的客户终生价值究竟有多大?客户终生价值和客户数量的乘积是多少?我要投入多少换取这个乘积呢?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可能提高客户数量呢?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大客户终生价值呢?……
那接下来我的结论就简单了:这些“长生”或者“常胜”的品类中,有哪一个是我能做且能做好的呢?后来,我的结论是,药店不错啊!并且,都不用做什么调研,仅凭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店里卖避孕套(保健品)肯定比卖感冒药(医药)更赚钱啊——别笑,我还真的有所行动呢!
11.平民如何做好视频号内容?
平民在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想要做好视频号的话,那么最重要的原则中,应该排名第一的就是:
平民本色
你的本色就是你的特色,你的本色和特色就是你的优势——不要去模仿他人,不要去跟风,保持本色才是最大的长期核心竞争力。跟风永远不靠谱——只因为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跟风没有任何长期价值。
保持本色的另外一个重要选择就是:
不要太过在意拍摄技术
拍摄技术相对来看真的并不重要,尤其是在分布式的平民网络中更是如此。吸引人的,永远不是拍摄技术,永远是内容本身。准确地讲,是优质内容;更准确地讲,是优质内容所传递的真正价值。
做一个视频号内容,原本应该有很多个环节——随便一数就至少8个:
编剧导演拍剪配发宣。
编剧
导演
演出
拍摄
剪辑
配音/配乐
发行
宣传
无论遇到什么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反复问自己一个最首要的问题:
什么更重要?
反复问下去,就能回答更进一步的问题:
什么最重要?
“编剧”是最重要的!
保持平民本色是我们早已经制定的首要原则——你想想就明白了,平民本色之一就是“技术一般”嘛!
有调查表明,87%的视频观众在意的是“视频内容的真实感”
在此基础上,是另外一个原则:
价值导向
遵循所谓的“价值导向”原则,无非是反复从两个方面问自己:
我的内容对观众有什么价值?
喜欢我的内容的观众对我来说有什么价值?
有趣、有用
就用这两个简单的“标尺”去衡量你自己的内容就可以了!最好“既有趣又有用”;退而求其次,也要做到要么“有趣”要么“有用”;“既无趣又无用”的,不仅不合格,还是绝对不能发布的!别说发布了,连做都不应该做!
再深入思考一步,你就会发现,“有用”其实比“有趣”更具长期价值。
所以,你的审稿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内容真的对观众来说是有用的吗?若是有,有多大用处?
既然这个内容的确是有用的,那么,我如何做才能让它看起来更有趣一点?因为哪怕更有趣一点点都是很有价值的。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会让用户感受到“有用”呢?
如果你能坚持“优先考虑有用且绝不放弃有趣”的原则,那么,理论上来讲,你能做好任何领域的内容!
除了“平民本色”和“价值导向”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必须重视:真诚社交
你要想尽一切办法结交更多的视频号内容创作者,向他们学习的同时也向他们分享。学习要学习得彻底,分享要分享得毫无保留——大家相互之间绝对不是竞争者,因为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平民通过这种方式会更快地进化为“平头”(平民头部)。在中心化的世界里,“同行是冤家”——这的确是事实。然而,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世界”里,同行只能是联盟——这是真相。
优质内容创作者的人脉质量相对应该更佳——所以,这些人形成一个联盟,在群里哪怕别的什么都不干,也会促成各自的内容传播更为广泛。
作为平民创作者的你也一样,要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自己的有效社交人脉。如何结交有效人脉最有效?其实很简单,并且,我也早就给你讲过方法论:
先成为一个“优质服务提供者”!
你想啊,如若你是个服务者,如果你提供的服务非常优质(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你必然是真诚的——请问,还有什么比这更为真诚的交友方式吗?
12.微信传播机制独特在哪里?
微信有全网唯一最全的熟人社交关系网络。
在第一个24小时里,算法会将这个内容推荐给你的微信通讯录里的人看——他们是你的一度人脉,强关系。
在第二个24小时里,算法会将那些第一个24小时里表现不错的内容,推荐给你的二度人脉——就是你朋友的朋友们。
在第三个24小时里,算法会将那些在第二个24小时里依然表现不错的内容推荐给你的三度人脉……以此类推,直至六度人脉。理论上,如果你的内容竟然被传播到六度人脉,那么,你的内容(或者说,干脆是你本身)已经触达了整个世界。
六度分隔理论(英文名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认为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识的两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7年根据这个概念做过一次连锁性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六步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维基百科《六度分隔理论》
你的微信通讯录里好友人数越多,你做视频号就越有优势。
有一个数字,叫作邓巴数(Dunber's Number),这个数字是150。而“邓巴定律”也叫“150定律”。绝大多数人一生能够维护的强关系人脉的人数,大约是150。换言之,绝大多数人的一度人脉平均来看,也的确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值。
等等!千万不要读到这里,就开始着急忙慌地去琢磨如何给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填满5,000人——不要做无用功。
“了解相对全面之后再开始行动”总是更好的策略——说文绉绉一点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在“耐心积累、刻意打造、长期经营”之前,我们需要掌握怎样的“最少必要知识”才能开始起步呢?
识人断物
这四个字,说的是两件事。“识人”,才能打造积累经营有效人脉;“断物”,才能通过看透趋势进而获得它的加持——当然,我们早就已经用过这四个字了,甚至早就算是掌握了这四个字,还记得吗?
识人: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好商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只做公平交易;
断物:我们在看到趋势的时候已经分析过——完整的微信商业生态已然形成。
好了,抽时间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吧,做个表格,给其中的每一个人打分。评价一下他们各自对“公平交易”这个概念的理解,思考一下他们的过往行为是否表现了对“公平交易”这个核心概念的认知、判断以及行为,最高5分,最低1分。
有一个结论是非常干脆的:打分在4分以下的人,事实上不值得你作为一个商人在他们身上浪费一分一秒。
不过,有更严峻的问题。“识人”,不只要去识别他人,更要认真识别自己。给自己打打分吧:
别人会给我打4分以上吗?
有多少人会给我打4分以上?
给我打4分的比例到底有多高?
你自己的答案是幻觉——人家给你的答案才更可能是真相。
13.打造广场之前如何打地基?
识别长期价值的能力
只做公平交易的原则
以终为始的决策能力
你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地基啊。
同样的道理,“你这个人本身”也是“销售能力”的“地基”。老话说,“做事先做人”,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过,它听起来太老生常谈了;或者,单单把这一句话拎出来实在是太不容易引起重视了,所以,新人们总是并不把它当回事儿。
不仅从商业角度,更是从人生角度,这个问题有个最硬核的标准答案:
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相信我,如果有一天,我竟然从你手中购买了商品,或者从你手中购买了服务,那么,首先是因为我信任你,而不是因为那商品怎样或者那服务怎样。
当我们信任一个人的时候,是因为通过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他“有原则有底线”。
于是,这样的人,其行为是“可预测的”(predictable)。即便是在我们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合理推测,他这个人可能会怎么做,因为“他一贯如何如何”,因为“有些事情他绝对不会做”……到最后,我们会看到那预测准确度八九不离十——所以,我们才能信任他。进而,又一次“不出所料”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更加信任他。
我输出的内容一定要对他人真的有用!
与此同时,我还设置了一个底线:
我只写自己已经验证的道理。
虽然“有原则有底线”其实可以并不难,但,有一点是非常难的,也只能很难很难,那就是不仅要“有原则有底线”,还要“长期有原则有底线”——反正,“长期”两个字放在任何地方,古今中外,都是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进而,所谓的“信赖”,是“信任”+“依赖”。那,那些信任你的人凭什么竟然会“依赖”你呢?首先,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依赖;而后,如果你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值得他人信任的人,再加上另外一点就够了:
专业
——那么,“信任”你的人会进而“信赖”你。
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更“专业”一点——只要养成这个习惯就好。其实,“比大多数人更专业”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不管做什么,养成以下三个好习惯:
开始之前做足准备工作;
过程之中全力以赴;
结束的时候做足收尾工作。
所以你看,大多数人不值得被信任,大多数被信任的人不值得被依赖,于是,成为人群之中的前1%,只需要这么简单的方法论就可以了——首先,通过“有原则、有底线”成为少数10%值得被信任的人,然后,通过“专业、突出”成为那少数10%之中的10%,即,1%——真的很难吗?
14.如何才能剔除讨好型人格?
不怕。我只是拒绝和他做生意而已。我又没有做伤害他的事情,我又没有占他便宜
更为关键的是,我压根就没有“讨好型人格”。我也不想讨好所有人——因为我知道我绝对做不到。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人见人爱!我就是想老老实实做好生意,做好买卖而已,用不着人见人爱。甚至,我都不需要人家非得爱我,或者非得喜欢我,我只要做到“人家不讨厌我”就已经足够了吧?
这些都做到了,我就已经理直气壮了,是不是?再然后就不是什么生意经,干脆就是人生态度了:
你对我好,我也会真心对你好;
我对你好,你才会真心对我好;
你对我更好,那我必须对你更好;
我对你更好,那我就希望你对我也更好一点。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才公平嘛!不公平的事儿我们直接不干了还不行吗?——如若不然,这世界这么大,咱们相互躲着点,无论如何,各自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吧?我的人生哲学就这么简单——事实上,这都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方法论竟然失效过。
但凡我喜欢的商品,但凡我喜欢的服务,每次购买的时候,我总是会发自内心地,真诚地感谢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给我的人。对于那些有能力造出超值商品的,有能力提供超值服务的商人们,表达真诚的感谢难道是“尊重公平的我们”不应该做的吗?
据我观察,“讨好型人格”是天下最浪费时间最浪费生命的品质。还是那句话: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被“讨好型人格”所左右,那么,你就得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从各个角度讨好各式各样的人——不是一两个,是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
若是你把时间精力花在讨好他人上,那么你就没有时间精力把事儿做好,所以你根本就硬气不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讨好型人格”的副作用在更隐秘的地方——你会因此完全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人,你会变得压根没原则,彻底无底线。“讨好型人格”就好像是个泥潭,陷进去之后,越挣扎陷得越深。不挣扎呢?不挣扎也会慢慢沉下去,被淹死是早晚的事儿。
很多人喜欢“站队”,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那一点利益。可是,站队这事儿很危险,因为只要你开始站队,你就得不停地站队……这站着站着吧,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正处在一个左右为难进退皆错的状态,反正,到时候你怎么站都不对!
所以才有古老的智慧:守住本分。把自己分内的事儿做好,做到极致,至于分外的事儿么——可以是“关我屁事”。也许有人不同意,但,若是你认真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建议会让你逐步变成一个“非常硬气的猛人”——你事儿做得好,你人做得正,你怕什么?到最后,甚至连误解或者中伤什么的都不怕。
当然,另外一种极端也绝对要不得。虽然我们做人尽量正,做事尽量好,所以我们心里也足够硬气,然而,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就一不小心变成“靠,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任何时候都是爱谁谁”的状态。在这里,我根本就用不着举例,因为你在生活中总是见过很多这类人,他们到最后会发展成“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先把所有人都得罪了再说”的类型。
这种小心的背后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
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是凡人中的凡人,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可能犯错。
如果你肯认真想一下就知道了,即便是故意犯错,其实也不可怕。你想做一个好人,你就不会故意犯错。而那些故意犯错的人,常常是因为他们已经提前按自己的思考模式衡量过利弊,所以才决定“宁可犯错也要去做”,因为他们这么做可以多获得点什么。
真正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无意中犯错”或者“不小心犯错”。你不是个坏人,但你的确犯错了,虽然你无意如此,虽然你是不小心,这才是吓人的——若是那错误让别人蒙受了损失,虽然你不是有意,虽然你不是故意,请问,如何收场?又,当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小心、自己不是故意,请问,蒙受损失的那些人会感同身受地理解你吗?别说他们了,是不是很多其他人也同样不会理解你?别说理解你的懊恼了,若是他们以为你干脆就是故意,说实话也没有什么办法啊!甚至,也不算过分啊!
所以,“尽量不要得罪人”常常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得罪人,而更多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我们自己并不见得靠谱,起码,我们知道自己需要很久的时间、很多的努力才能变得靠谱,才有机会变得更靠谱。所以,遇到不好的人,或者遇到与自己的原则底线相冲突的人,不要去争吵,不要去争辩,不要想着输赢,最好的策略是“能躲就躲”。
15.怎样才能成为不讨厌的人?
说实话,谁不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被人喜爱的人呢?——只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而已。然而,就算“退而求其次”也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不受欢迎不要紧,起码要做到不讨人厌,对吧?不讨人厌都做不到的话,别说成为好商人了,干啥都不行啊!这很显然,很明确。
不讨人厌的诀窍在哪里呢?只要再剔除一个恶习就好了,真的很简单,很直接: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你肯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做不到“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特征非常明显,且雷同:
经常打断他人说话;
不放过任何抬高自己的机会;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惜一切代价;如
若话题不在自己身上那么几乎全都是抱怨或者负面评价;
有一本和李笑来年龄一样大的书籍,1972年出版,书名是I'mOK, You're OK,中文译名就叫它《我行你也行》吧!这本书里的理论放到这里,会让你很快弄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具备以上我们提到的“令人极为讨厌的特征”。
任何正常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需要经过这四个阶段,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第四个阶段,有很多人停留在第三个阶段,有人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甚至还有人干脆一直停留在第一个阶段:
你行,我不行(You're OK, I'm not OK.)
我不行,你也不行(I'm not OK, you're not OK either.)
我行,你不行(I'm OK, you're not OK.)
我行,你也行(I'm OK, and you're also OK.)
小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身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我们什么都不会,大人在我们眼里甚至接近神的位置。他们看起来什么都懂,他们看起来什么都会,他们力气比我们大,他们有着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权力……反正,他们很行,我们很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幸运的是,我们作为正常人总是有足够的学习能力(不单指学校里的成绩),于是,我们脑子开始变得更好一些,身体也更强壮一些……结果呢?结果就步入了下一个阶段:嗯?虽然我的确不怎么样,可你实际上也并不怎么样嘛!哦!原来大家都这个臭德行啊!这个“发现”毁掉了很多人,因为他们误以为“既然如此就无须再进步了”。他们不知道的是,停止进步的代价巨大——从此之后终生处于第二个阶段里的人们开始“至死不渝”地“与全世界对抗”,无论表现有多么千差万别,骨子里就是相同的一句话而已:“反正,大家都一个德行,谁都别想在我面前装!”
身处第二个阶段里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种种令他人讨厌的特征。虽然,“我不行其实我也知道”,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能够证明你也不行”都是令我极度舒适的,甚至,不知不觉之间,那早已变成了任何时候的“首要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他们的“发现”是:哦,原来“我很行,你们都不行啊!”——少数人的确因为时间的积累多少进步了一些,然而,更多的人是因为幻觉,他们并未意识到另外一个事实:年龄的增加不会确保知识的积累。入行更早一点,经验更丰富一点,甚至年龄更大一点,当然会有一定的优势,至少“显得有一定的优势”,可实际上,这并不能保证后起之秀用哪怕不是更聪明的脑子,但用更先进的方法,获得更多更快的进步。
在第三个阶段里的人是最焦虑的。因为他们其实就算是只是在潜意识里也知道自己的地位事实上“岌岌可危”。在孩子面前装装倒也不是很难,可是面对配偶、面对同事,那压力就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们甚至会主动出击,看到“谁竟然有比我更行的苗头”,甚至哪怕是“谁竟然有行的苗头”,都要直接冲过去尽快打掉!以防“我行你不行”的幻觉被打碎。所以,他们的首要目标和第二个阶段里的人其实差不多,“反正要证明你不行”。至于“我自己到底行不行”,你管呢?只要我藏得足够好就行了么!于是,他们身上会表现出同样的种种令人讨厌的特征。
相对来看,第一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都是健康的,当然,最健康的是步入第四个阶段。虽然最终能够步入第四个阶段的人很少,但他们都一样,相对非常平和。他们对自己相当满意,在他们眼里别人也都不错,所以可以和平相处。你想想就知道了,觉得自己不错的同时也觉得别人不错的人,怎么可能“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将其打断而后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怎么可能“闲着没事儿就想着要抬高自己”?怎么可能“无论如何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怎么可能“只要话题不在自己身上说出来的就全是负面话语”?
第一个阶段其实也是很健康的。因为那时候虽然难免有些压抑,但,对于“我不行”的感受是对事实的反应,所以也常常并无太多实际压力。并且,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更经常发生的反倒是,“恰恰因为不行所以就迅速去学了”!后来呢?后来也就真行了!
更令人欣慰的事实是:“所有人都一样,最多只是在某些领域里能够自如地处于第四个阶段”——在其他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更多处于前三个阶段的某一个阶段之中。比如,李笑来。在投资领域,我常常的确处于第四个阶段,觉得自己不错,然后也经常遇到很多人也让我觉得相当不错,甚至比我强很多——并且,无论对方多强,也不会令我觉得自己不行。然而,在其他领域呢?比如,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我就实际上常常处于第一个阶段,因为很多人都处理得很好,我就是不行。诸如此类。
于是,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经常按以下思路整理自己的情绪就好了:
我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不行并不丢人,不行就学,学到做到为止;
至于别人行还是不行,关我什么事儿?
就这么简单。如此这般,要么你在第四个阶段,要么你在第一个阶段——反正你就是不在“无论如何都会让你讨人厌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阶段”。说实话,这多少有点诡异!因为到最后,治疗“以自我为中心”的手段竟然是“在自己身上使劲”——只关注自己的成长,不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
天天都要反省自己:
我今天表现出了什么“令人讨厌的症状”?
为什么我忘了“不应该与他人乱比较”?
下次我应该怎么做才能“只关注自己的成长”?
关键在于,讨人厌的人那可是真的赚不到钱啊!
16.怎样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电商生态终于从“分销时代”正式进入了“直销时代”。——因为这个本质,李笑来都恨不得生造新词了——这就是电商2.0啊!马云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四处宣扬且布道的前店后厂,这是真的要在二十年后开始大行其道了啊!过不了多久,现在的这些头部直播带货播主都会看到一个事实:
与其收一大堆坑位费,还不如自己做个品牌出来,甚至干脆自己开个厂子,用自己的流量卖自己的货才最划算。
时会有十万、二十万,甚至过百万个拥有几万、几十万粉丝的“平民头部个体”(就是“平头”)出现,且不断成长……于是,你现在可能反应过来了,“平头”只能是那些最终极受大家欢迎的人——光剔除了讨好型人格还不够,只是不讨人厌也远远不够,仅仅是“有一些人喜欢”依然不够,只有进化为“有人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平头”——请注意措辞:
平日里我们可能用“大受欢迎”就已经表达足够精确了;但是,当我们在这里严肃讨论商业、讨论直销的时候,我宁愿使用这样的措辞:被很多人热爱!
——是“爱”,是“热爱”,而不仅仅是“喜欢”,因为最终人家是要掏腰包的啊!
我这是在给你指路呢!不仅是指路,那路径还格外清晰:花一段时间(半年?)剔除掉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花一段时间(半年?)把自己变成“不讨人厌的人”;然后,再花一段时间(半年?),成为“竟然有很多人爱的人”。
好了,那你又要问了,“如何才能被人爱呢?”又,“如何才能被很多人爱呢?”这俩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并且听起来非常“鸡汤”——若是说出那答案的人不是李笑来这种的确实力非凡的人的话,我猜你真的很难相信,就一个字:爱
——非要用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答案的话,那就是: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甚至,心中要有大爱。人们对“爱”这个字往往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从言情小说里学来的那一套,大概是“爱要付出”“爱要保护”“爱要长久”“爱要相互”……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定义反倒非常简单直接:爱是一种需要实力支撑的能力。
一个人若是没有能力没有实力的话,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不是吗?你要照顾对方,你行吗?你要保护对方,你行吗?你要付出,可是你有吗?你要陪伴,这个倒也简单,可你一个没实力没能力的人,要你陪伴到底有啥实际用处呢?挺碍事儿的吧?——就这么几句话,足以让市面上那些装神弄鬼的“情感咨询大师们”全部失业啊!
很多人听说我和老婆在一起二十多年没吵过架,就问我,“听说你最会哄老婆了……秘诀是什么?”——通常我懒得说,因为知道说了其实也没啥用。但,说出来也没啥——很简单啊!“出去赚很多钱回来么!”
所以呢,首先要有能力有实力,你才有资格去爱。随后呢?你凭什么被很多人爱?只有两个要素是最为关键的:价值力、同理心
所谓“价值力”就是你创造价值的能力。准确地讲,就是“你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李佳琦是个极具“同理心”的人,他在直播里说的每一句话,无论是售卖的吆喝还是对差评的回应,竟然都是那种“观众心里刚刚才冒出来的念头”!——这样的人出现在面前,人们怎么可能不爱他?!
对平民来说,开始积累自己的价值力,有个非常简单的起步动作:每天腾出一点时间精力真诚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这是非常朴素、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就能做到的方式。最为重要的是,这其实是人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当然,假以时日,长期做下去,还真的是所谓的“简单却不容易”。
相对于提升自己的“价值力”,提升自己的“同理心”是更容易且收益更大的路径。其实,提高自己的同理心,也并不难——无非是每天腾出十到三十分钟,问自己几个问题,而后耐心回答:
今天我有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安静地听另外一个人讲话超过十分钟?如果竟然没有,那么明天一定要做到至少一次。若是今天我遇到了令我不开心的人,无论当时我的反应是什么,现在可不可以花几分钟为他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若是我全面了解甚至理解了那些从对方角度来看是合情合理的理由,我正确的情绪反应应该是怎样的?若是今天我令他人不开心了,那么,他人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对的吗?在多大程度上是对的?他是不是也没错?就算错了,错的程度有多大?今天人们跟我说的话之中,有没有什么话实际上可能有“言外之意”?若是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那么说?为什么他竟然没有明说?既然他没有明说,那么,我的最佳反应应该是什么?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特殊的人?他为什么不属于常见的分类?如果非要分类的话,他最接近哪一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最看重什么?
这几个问题,可以当作一个模板保存起来,每天都要腾出时间仔细琢磨,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你想事儿的角度开始变得多起来,你看别人的时候会感觉“更为清晰”,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更小心更仔细,你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更耐心了且会感觉更容易理解了,更为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人们对你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会有更多的人与你交流,会有更多的人向你倾诉,会有更多的人更耐心地听从你的建议……这就是“同理心”的巨大价值和巨大作用。
也许,各种“诀窍”甚至“神技”都可能非常有用。但,在此之前,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我猜,你已经开始有了深刻的体会。
17.有哪些事就是绝对不能做?
我现在还没有产品,甚至暂时还没有服务,我更没有品牌……——那么,我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打造自己的“口碑”!
所以,我们才把“打造更好的自己”当作“平民创业”的最核心内容:必须剔除讨好型人格,先成为不令人讨厌的人,再成为受人欢迎的人……为了持续打造、长期维护良好的“口碑”,或称为“个人品牌”,除了这些要做的事情之外,还有另外一些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一)不要假人设
与此同时,只要坚持一个原则就可以了:坚决不占任何便宜。
(二)不要冷家人
家人是我们唯一天然必须照顾的人——这是唯一理所应当的责任。
都现代社会了,环境很安全!保护家人常常并不需要,必须做的事其实只有一件:花时间陪家人。
只是一种习惯,哪怕安静的五分钟十分钟,就很幸福,很有安全感、满足感。每天腾出时间来,必须腾出时间来做的这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事实上难倒了很多所谓理想远大的人——你说,这是不是很荒唐!
(三)不要乱帮人
之前我们说过,对平民来说,提升“价值力”的方法非常简单:每天腾出一点精力真诚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帮助他人。然而,这里面有个重点必须恪守:轻易不要用钱帮人!
无论是谁,哪怕是好朋友、哪怕是真亲戚。钱这个东西,也许是因为它对一些人来说真的是太难赚了吧?所以它会让好端端的一个人变成完全不可想象的怪物。拖着不还钱倒算了,更常见的是跑来借更多的钱——你之前借给他的钱竟然会成为他再次借钱的筹码。不还钱倒算了,当你不小心让别人知道他们欠钱不还的时候,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设”甚至绝不吝于造谣中伤抹黑你这个债主,陷你于不义之地,因为他们终将发现,这个策略如若成功的话,不仅不用还钱,自己还获得了一个“正义的人设”——我去!
“用钱帮助他人”绝对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那句常见的话是非常准确的,“想要朋友吗?多帮帮别人吧!想要失去朋友吗?借钱给他吧!”
(四)不要瞎站队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一切“乐于站队”的人都是“讨好型人格”的重症患者。在领导面前他们会站队,无论领导大小;在讨论社会事件的时候他们会站队,大到国际形势小到鸡毛蒜皮;甚至,你会发现,他们好像时时刻刻都在站队——因为那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你呢?你不能瞎站队。治疗“讨好型人格”的方子非常简单:
有正事儿可做!有正事儿可做的人哪儿有时间站队啊?别说站队了,连想那事儿的工夫都没有啊!有太多事儿要做了吧!有太多细节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吧!又要把分内的事儿做好,又要照顾各种意外的发生,还要陪好自己的家人,偶尔还要帮帮朋友呢,怎么会有精力去想那些与正事儿完全无关的东西呢?!
(五)不要惹众怒
把审视焦点从大神的身上拉回到平民身上,那就不只是“勇气”的问题了——这是生计问题,而且还是非常长期的生计问题!
“这世界不好”本身没什么不好。所以,很多的时候,当我再看到一些人“触犯众怒”的时候,我常常在想,也许他是有勇气吧?也许他是有舍命的勇气吧?但,好像更为可能的其实是“见识太少了”吧。
18.有什么事情是你必须做的?
然而,我从来都固执地认为“读书”和“赚钱”绝对是两回事儿。
说实话,在“知识变现”领域里,李笑来在国内绝对是顶级高手了,但,我的看法还是如此——知识本身跟变现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甚至,跟绝大多数人想象的恰恰相反,知识是很难变现的。你只要看看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了,“歪门邪道”和“歪理邪说”才是更容易变现的东西,很真实,也很讽刺,不是吗?
人和人之间常常存在很大很大的“知识落差”。然而,“知识落差变现”的尴尬在于,那“落差”终究是要被填平的,尤其是你所售卖的是真正有用的方法论的话,于是,你唯一的努力实际上在“断你后路”——这生意本质上来看真的不怎么样啊!
尤其是平民,必须老老实实干这件事儿:锻炼
——你看,我甚至都没有用“健身”这样哪怕多一点点专业意味的词汇,故意使用了最为朴素最为普通的词汇:锻炼。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
只干有长期价值的事儿。
没有健康,就没有办法干任何值得长期做的事情。但凡中途生病,但凡中途出意外,就必须中断原本就需要长期持续做的事情,那么,就会遇到“功亏一篑”的情况;更惨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比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把锻炼变成一个日常不中断的习惯——绝对不要小瞧它的作用,因为你可能并不知道的是,脑子这东西永远“最先受身体影响”,而不是你曾经误以为的那样,“先受知识影响”。持续读书的人不见得更容易持续锻炼,但,反过来,持续锻炼的人更容易持续读书——事实上,持续锻炼的人更容易持续干任何事情!
在我看来,锻炼才是最佳效果却实际上零成本的美容啊!
在这本书里,我提到了一个格外重要的能力:销售能力——它应该是任何人想要提高场外赚钱能力都必须提前拥有的基础能力了。在这本书里,我也提到过,不管你卖什么,首先要卖好自己,还记得吧?
卖你自己的时候,你的门面是什么呢?很多人误以为是脸,肤浅了吧?我告诉你,无数的实践证明,你健康的身体才是真正的门面。你挺拔的身材才是最重要的,在身材足够健康的情况下,高矮根本不重要,胖瘦的差异却很明显,难道不是吗?长相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尤其是在一脸阳光的笑容之下更是如此——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可能有一脸阳光的笑容,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儿嘛!
在我的理解里,持续锻炼的习惯比啥都重要,就好像上面我已经提到的那样,甚至连读书都不如它重要。什么人设啊,什么个人品牌啊,什么销售技巧啊……在持续锻炼的习惯面前都是渣渣而已。因为持续锻炼的结果是身材挺拔,身材挺拔是什么?是你的人格的铁证——就这么简单直接粗暴有效!你不需要说什么,你一出现,你站在那里,人们就能感受到。
19.如何提高自己的合作性能?
你是个“有很强合作性能的人”吗?什么样的人“合作性能”极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可合作性”?——特简单:坚决不给他人添麻烦!
你看,所谓的“不给人添麻烦”其实是很简单的,基本上只不过是坚决不提任何额外的要求——而相应的方法论也很简单:
把所有时间精力放到“把自己分内的事儿做好”上;
同时相信对方也能做到“把自己分内的事儿做好”。
所以,与人打交道也好,与人合作也罢,甚至连与人联姻都是一样的:
对别人提要求很可能是无效策略。
与此同时,另外一方面也都是一样的:
把自己分内的事儿做好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通过“把自己分内事情做好”且“不向对方乱提要求”做到“坚决不给他人添麻烦”之外,高级一点的技巧无非是一个极其简单却又放在哪里都管用的思路:
替别人多想一步。
只要你经常琢磨,能够做到“多替人家想一步”,不用任何话语,对方都能清楚地感受到,并且还绝对是“别样的体验”,你说任何人会不会更喜欢跟你合作?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明白的,只要你开始这么做了,很快就会养成习惯,“替别人多想至少一步”绝对是“你自己分内的事情”!
做多了,看多了,到最后你会得到跟我一样的结论:
大多数人的所谓“不行”,都一样,都是“没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而已”。
——要命的是,不仅自己分内的事情做不好,对别人要求还特别多。活得不好,都是自找的啊!
20.你如何才能快速融入社区?
因为“社会”是个太大太广的概念!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只要在一个“社区”甚至“社群”里混好,就已经不错了——我在写作课里反复强调的“具体具体再具体”的原则,用在这里也毫无违和感。你生活的小区,是一个社区,哪怕只不过是一个胡同而已,那里面也有很多人。你工作的单位,是一个社区,无论大小,里面除了你之外也绝对不止两三个人,甚至有可能过万人。工作之外,你的朋友圈,也是一个社区,普遍来看怎么也有三五百人。
2015年的时候,我见到“剽悍一只猫”,相谈甚欢。然后,我就给了他一个建议:一定要重视社群!
如何创建一个社群,如何维护好一个社群,甚至,如何从一开始就想明白且设计清楚一个可以长期持续的社群,是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话题,一万字两万字写不清楚。尤其,它是个非常依赖“群主特性”以及非常依赖“实践发展”的工程,所以,“教育”是不起作用的,只有“教练”才管用。
然而,在这里,对平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我如何才能快速融入社群?我如何才能真正快速成长?
——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掉,才有未来“有可能自建社群”的可能性。
当然了,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基础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如何选择社群?
因为加入社群常常是有“排他”属性的——主要并不是因为社群之间各有不同,而是因为你作为一个正常人时间精力有限,而时间也好精力也罢,都是“排他性资源”,你用它做这个就不能同时干那个,反之亦然。
有用的原则放到哪里都有可能适用,为了回答“我是否应该加入这个社群?”这个问题,你只需要问你自己一个问题就行了,一个在哪儿都可能需要反复问的问题:
它的长期价值是什么?
加入一个社群之后,无论是免费的还是付费的,抑或就是你的邻居群,你的亲属群,你的工作群,你的同学群,都一样,你要琢磨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社群的价值观是什么?
所谓的“价值观”无非就是“什么比什么更重要”而已。在这个社群里,什么被认为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更受到认同的?反过来,什么是这个社群绝对不能容忍的?什么是在这个社群里会被鄙视甚至唾弃的?——于是,你就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了,是不是?应该做的好好做,不应该做的绝对不能碰,甚至,看到有人做的时候,应该出手制止,不是吗?
在社群认同的价值观方向上迅速成长。
在“BOX定投践行群”里,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强调的价值观非常朴素:长期持有、持续锻炼、场外赚钱
在“社群认同的价值观方向上不断成长”之外,再做一件事儿,你就不仅已经“融入了社群”,更会成为社群的“中坚力量”:乐于分享
第一总是乐于分享,第二总是保守己见。
乐于分享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因为乐于分享,所以可以听到很多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或是求助,或是质疑……所以,无论在哪个领域里,第一的人常常是反过来的:
最后有个小补充,就是:最好实名
在此之前,我们学会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打造成他人值得信任值得依赖的人,剔除掉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心中有爱,有价值力,有同理心,并且,除了“有所为”之外,你还格外重视“有所不为”,甚至,你是个长期重视锻炼且身体健康的人——等地基打好了,在这样优质的地基上,要盖什么呢?不管盖什么吧,在李笑来看来,“地基”上的“建筑”都有“地板”,而所谓的“地板”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社交”——想想看吧,融入好的社群就是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的社交,是不是?
21.你这一辈子应该如何赚钱?
根据多年的观察、研究、试错和总结,李笑来认为赚钱的方式无非以下三种:
用时间赚钱;
用金钱赚钱;
用金钱和时间一起赚钱。
这三种方式的回报,依次越来越大。不过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人群之中,用时间赚钱的人是绝大多数,用金钱赚钱的人是少数,只有极少数人使用第三种方式,“用金钱和时间一起赚钱”——许多年前,李笑来只会用第一种方式,后来学会了第二种方式;现在的李笑来,三种方式同时使用,并且,使用第三种方式最为娴熟。
“用时间赚钱”不仅回报最小,而且玻璃顶非常低,很快就会“走到尽头”——并且,就算是走到尽头也依然捉襟见肘,为什么?仅因为一个有趣的现象:消费需求一不小心就超过收入的增加。
然而,“用时间赚钱”的方式是可以改良的,我在《财富自由之路》里分享过:想办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所以你看,当你选择销售标的的时候,无非是想两个事情:
客户终生价值到底有多高?
有没有可能提高很多?
客户数量到底有多大?
能不能继续扩大?
如果两方面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值得拼命努力去做啊!
几乎所有人都能回答“什么值得买”,但是,很少有人能有理有据地回答“什么值得卖”。你却不一样。在此之前,虽然,让你判断什么课程值得买非常容易,但是,让你判断什么课程值得卖就不一定了。但,在此之后你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首先看这个课程的“受众”,即,“客户数量”是否足够多?其次要看“单个客户贡献利润”是否足够大,或者,虽然不够大却因为可以多次贡献所以甚至可能更大,即,“客户终生价值”;然后再看这两个值的乘积,用来判断它是否值得自己努力销售?。
通过“把分内的事情做好”,不断提高自己的时间单价;
通过做销售,把比自己更强的人的同一份时间销售很多次;
通过学习相应的技能,写书、讲课,甚至做出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销售很多次;
当自己的收入超过了生活必需之时,把多余的部分拿出来,攒到一起,开始做投资,用钱赚钱;
学习“定投策略”
——因为它是唯一靠谱的、被反复证明的“同时用钱和时间去赚钱”的策略。
然而,这里有个非常诡异的窍门:最高级的方式很可能并不一定是最后才能做的。
并且,定投策略并不是“只能用在投资领域”,而是整个人生处处都可以用、处处都必须要用的策略。当我们说,你想做一个好商人,首先要做成一个好销售;若是你想成为好销售,要记得最首要的销售标的是你自己。所以,“做事先做人”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因此,我们会强调说,“有什么事情是你必须做的呢?”答案是:锻炼——你想想看,锻炼身体,是否就是定投健康啊?!
李笑来开通视频号之后,在简介里写下了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你看,李笑来的生活内容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定投。若是四个字的话,则是只做定投;若是六个字的话,那就是一切都是定投;若是十五个字的话,那么就是,人生无非是认真选择定投标的而已。
22.如何成为真正赢得起的人?
失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差一点就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没成功。
人们常常嘲笑他人“输不起”,殊不知,真正残酷的是“赢不起”。“差一点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的本质就是“赢不起”——因为你的实力不够赢,因为运气也是实力之一。所以,在我的人生观之中,从来不怕“输不起”,但就是非常害怕自己“赢不起”。
新东方老师赚得不少。所以,新东方其实是很多北京名校高才生的跳板。他们是学霸,所以,除了专业成绩好之外,英语当然也好。他们知道想要留学美国且申请到奖学金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就给自己设计了个“退而求其次”的策略:在新东方教书攒钱,到最后,哪怕没申请到奖学金也可以出国!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我都能看到一些同事成功跳到了美国。
那个时候的我也想出国啊!尤其是,当你看到一个你认为并不如你的人竟然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你什么想法啊?反正我会觉得很不甘心。能甘心吗?尤其是在每次学生评分之中总是能排名第一的我,怎么甘心啊!不甘心归不甘心,回家看看桌子上那么多的医院账单,当场就没脾气了,只好摇摇头,甩掉乱七八糟的想法——算了!还是接着老老实实赚钱吧。第一年如此,到了第二年,又看到同样的现象,然后又是同样的内心挣扎,然后又是同样的算了……第三年还是如此。
到了第四年,我突然发现自己不想走了!怎么回事?在一个机构里待久了,你才能看到很多刚进来的时候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的东西。比如,领导并不傻啊!人家想的是对的,人家的策略也是对的,只不过,你是从雇员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所以才处处觉得不合理啊!再比如,我自己有毛病啊!天天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对集体贡献实在是有限——就算有一点,也绝对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又比如,原来公司大到这样的地步,要面对的麻烦真的相应地就非常非常大啊!原来机构内各个“器官”之间的配合难度这么高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我不想走了!我想看更多,我想学更多!毫不夸张地讲,我发现新东方是我的商学院——反正我也没机会甚至没可能去读个国际著名商学院了,但,我觉得老天非常照顾我,不仅“把我扔在新东方”,还“把我限制在新东方”——迫使我在这里前后总计一辈子,也就是整整七年!在这七年里,我学到了太多原本我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我见识了组织管理是如何有效和如何失效的;我见识了业绩增长如何可能是成果的同时,也见识了业绩增长如何可能是陷阱的;我见识了人性是如何理解自己行为的,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我也发现了很多我过去误以为比我差的人实际上拥有格外惊人的本领在那方面能甩我二十一条街……更重要的是,新东方终于上市之后我开始每个季度认真阅读新东方的财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虽然,终究有一天,我还是离开了新东方,但我知道,我是七年后才离开的。若是第一年离开,或者是第二年离开,哪怕是第三年离开,现在的我都可能是完全另外一个李笑来,一个可能非常“低配”的李笑来——其实啥都没有学到的同时还特别自以为是的那个版本。
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特别重要的启示:价值这个东西总是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被真正最大化地发现。所以,无论干啥,无论干得多好,都值得干得更久一点——越是往后越是有惊人的收获。反过来,很多人有了一点成绩之后,就想着换个方向或者换个赛道,这可能是非常不明智的,虽然以当时的感觉来看,“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可实际上,若是在同一个方向上再持续久一些,会有的可不是“多一点点的收益”,而是“几十几百倍的收益”!
然而,“赢不起”还有一个层面是非常骇人的。——你看,还是一模一样的,赢是赢了,但,没赢多少,为什么?因为走得太早。但,这还不是骇人的,因为他们就算没赚到多少,毕竟还是赚了啊!
真正骇人,甚至害人的是:赚到很多钱之后自己却竟然因此变傻了。
钱这个东西是能改变任何人的。很多人穷的时候还算是个好人,起码还是个人——可一旦赚钱了,就变成了个混蛋。我这一路走来,见过太多“咸鱼翻身”的人,因为赚了点钱开始自高自大,因为赚了大钱而产生各种稀奇古怪的幻觉,甚至,因为赚了大钱才开始吸毒,因为赚了大钱才离婚,因为赚了大钱才开始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说,成功这东西,有时非常骇人,并且也非常害人。
这些观察算是为我敲响了警钟。我暗下决心,绝对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那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方法论?有的!把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创造价值”之中。也就是要把时间投入到我们之前就提到过的“提升自己的价值力”上。
同样的道理,时间也有两个用处,一个是消费,另外一个是“创造价值”——不仅可以给自己创造价值,也可以给别人创造价值,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配偶、父母、子女、朋友、同事……一旦你开始并逐渐习惯于时间的第二个用处,你就不舍得只是用时间去消费了,就好像你一旦学会了投资就会不由自主地抑制消费一样——毕竟,它们都是排他性资源,这一点你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
把这么简单的道理想明白了并且照做,你就会瞬间成为一个注定赢得起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赢得起的人。人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有钱人还在赚钱?为什么成功人士还在工作?本质上来看,不是有钱人贪婪,也不是成功人士不知疲倦,只是他们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人只懂得用钱消费,从来没有用钱赚钱的经历而已;绝大多数人只懂得用时间玩乐,从来没有体会过用时间创造价值的快感而已。
当有一天,你终于赢了的时候,别忘了回来仔细重新阅读一下以上的文字,相信我,你一定会感慨万千——还是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一切刚刚开始
千万不要误以为“读到这里已经结束了”——李笑来不会做那么“虎头蛇尾”的事,李笑来也不会让你“一脸蒙圈无所适从”。先说说《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的来历吧。2020年4月23日,我们“BOX定投践行群”的成员张驰(微信昵称“Turtle天见”)问我说:“笑来老师,你开通视频号了吗?”我说:“嗯?我都不知道微信弄了这个……”于是,我动手申请开通了视频号,花点时间研究了一下,从4月30日开始发布视频号内容。正在研究直播、正在研究直播背后“从分销时代转向直销时代”趋势的我,几乎是瞬间感受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事实:微信互联网商业闭环正在形成。果不其然,没多久“微信小商店”就开始内测了——等我写到这里的时候(2020年8月22日),“微信小商店”已经正式推出好些天了;果不其然,后来又传来种种消息,估计年底前后微信直播也会推出……微信互联网这个概念太重要了,因为它会改变很多平民的命运。
没多久,我就建议张驰创建一个新群,后来我们把它命名为“竹园”。在此之前,张驰就已经做了一个视频号创作者的社群,里面两三百人,叫作“百花园”。而“竹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入门门槛,粉丝数要超过3000+;后来,水涨船高,现在的门槛已经是3w+了。群内高手云集。不仅如此,内容质量也完全超出我们最初的想象——有人开张1个月粉丝数就超过10万;更有甚者,单条内容点赞量1亿+——你没看错,就是1亿+!
所以,《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不可能仅仅是一本书而已。它的确是一本书,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开端,一个社群的开端,一个平民创业社群的开端,它的核心价值观也非常简单直接粗暴:
帮助更多的平民赚到更多的干净钱,进而成为所谓的“平头”。这个由《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而起步的社群,暂定名称为“平头”或者“平头群”,本质上就应该是一个平民创业教育社群,甚至是平民创业教育平台。《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讲的是平民在微信互联网崛起的时代里创业的一些最基础训练,学会最基础的概念,比如“公平交易”“客户终生价值”,学会最基础的原则,比如“做事先做人”,而后给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如何用时间赚钱?”“如何用金钱赚钱?”,甚至“如何同时用金钱和时间赚钱?”。
所谓道法自然——“道理”清楚了之后“方法”才会有用。有道理有方法,剩下都是自然而然。
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区别——尤其是“平民”之间。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根本就没办法给出一个“唯一正确有效的道理或者方法”让所有人照做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功。所以,想要帮助更多人,想要让更多人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益,只能靠社群的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创建了很多社群。早期的社群大多数以失败告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终于,在2019年的时候,我创建了现在回头看已然非常成功的“定投践行群”——在过去的四百天多一点的时间里,我帮助四千多人至少多赚了一个亿人民币——还算是有点成绩吧。
于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我可以做更多的探索。我已经成功辅导了几千人从一无所知到学会并践行“同时用金钱和时间赚钱的方法”,那么,我猜自己有能力用同样的方式帮助更多人学会并践行相对更朴素的“用时间赚钱的方法”吧!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本文总阅读量0次